專注力不足的常見誤區

家長不知道就虧了!4種專注力不足的常見誤區與5步驟解決辦法!

最後更新日期 2024-02-22

你的孩子也有專注力不足的問題嗎?這是不是過動?需要去看醫生嗎?

世界頂尖的認知經科學家Stanislas Dehaene在《大腦如何精準學習》書中提到:「家長和老師抱怨現在的孩子沉迷在電腦、平板和其他的3C產品上,不停地從一個動作跳到另一個,以致失去專注的能力——但這不是真的。」電玩遊戲反而能增加專注力!

其實孩子如果能專注在3C產品或玩具半小時、一小時以上,代表他並沒有生理方面專注力相關的疾病,而是其他因素導致他在學習方面會有不專心的情況。

本篇文將介紹4種專注力不足的常見誤區與解決辦法,也會有幾個練習,想改善孩子專注力的家長千萬不要錯過唷!

4種專注力不足的常見誤區

#1孩子動不動就會不專心

你的孩子待在家裡寫作業或吃飯時,常會東看看、西看看,你是否會唸他「要專心」?你是否把孩子送去上安親班或請家教老師來教時,也會特別告知老師:「我的孩子就是有專注力不足的問題!」?

其實,身為父母,你應該要避免諸如此類的貼標籤行為!這只會對他們的成長造成負面影響。相反地,父母應該試著理解孩子所面臨的挑戰,提供支持和鼓勵,並與孩子一起探索如何提高專注力。

心理諮商師陳志恆在《受傷的孩子與壞掉的大人》一書中提到,「許多孩子,因為過去在學習上的挫敗,就在內心奠下「我不可能把書讀好」這樣限制自我的信念。」

除此之外,當最親近的父母總是把「我的孩子容易不專心」掛在嘴邊,便會以這樣的視角去檢視孩子的行為、翻找缺點,無意間會使孩子應證這樣的信念,進而限制了孩子的發展。

點我回目錄

#2專注力不足必須看醫生

覺得孩子常常不專心,你又束手無策時,可能真的會帶他去看醫生、做過動診斷,甚至服藥,這就好比孩子感冒、發燒、流鼻水時,你會帶他去看診拿藥,期望能治好這個感冒症狀。

然而,孩子專注力不足背後影響原因可能有很多種,後天的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環境因素等,並非所有孩子都需要接受醫療干預,因為真正是先天生理因素造成的不專心的孩子真的沒有那麼多!父母可以試著找出孩子不專心的原因,並提供適當的支持和訓練。如果輕易地孩子帶去看醫生,反而讓孩子心裡感到不被認可,被貼上「不專心、生病」的標籤,進而降低了自我效能感,使孩子便得更加負面。

⚠️注意:這裡指的是家長能在家中非醫療性質的方式進行訓練!但如果孩子在學校確實有多次不專心、過動的行為,已嚴重影響到其他同學也影響到自己的生活,且被老師提醒多次,可能看醫生、診斷、服藥會是一個更適當的選擇。

⚠️注意:萬一真的診斷出來有相關的生理疾病,該怎麼辦呢?當然,遵守醫生的指示,該服藥就服藥,但不需要過度去在意醫療評估,這些臨床診斷只是參考用,你千萬別抱持著「負面、放棄、我的孩子就是這樣,只能靠藥物,沒辦法」諸如此類的想法,這對孩子來說無疑是最大的傷害。

陳昭蓉醫師就說,像ADHD這類真的需要用到藥物的孩子非常少,很多孩子專注力不足的問題,其實父母都能在家裡訓練。

陳昭蓉醫師介紹專注力不足的四個解決方向

因此,父母應該要去觀察孩子不專心行為背後的動機是什麼?是不知道?沒跟上?受情緒影響?沒自信?怕被罵?怕做不好?怕被笑?覺得無聊?還是其他因素呢?

不過,這些因素醫生、老師、專家都不會知道,最適合去了解孩子行為背後動機的人,即是主要照顧者——父母

點我回目錄

#3專注力訓練教材沒有用

你買了市面上許多專注力訓練的參考書、玩具,但這些教材是不是翻個幾頁就被擺在一旁了?其實,專注力遊戲、專注力玩具或專注力書籍等訓練教材,只要善用,便會是一個很好的訓練工具。

專注力是可以被訓練的,就像多聽多說英文,能提升英語能力;多運動健身,能使肌肉發達一樣,「專注」的能力也是可以透過訓練而進步,但是,如果孩子三天捕魚兩天曬網,是很難有成效的。

然而,就算你真的讓孩子頻繁地練習,坊間的專注力訓練教材,大多是以書籍為主,能訓練到的只有視知覺專注力,亦會缺乏聽知覺專注力的訓練!

因此,無論是專注力教材也好、專注力玩具也好,或是專注力遊戲,都應該選擇能更全面訓練到視知覺專注力、聽知覺專注力的內容。並且,你需要定期去觀察這些專注力的訓練是否有遷移到學習上

若是孩子的學習表現依舊是拖拖拉拉、寫作業時分心等,家長就該審視一下,除了教材以外,自己有沒有營造一個正向的學習環境,讓孩子能夠安心地、有安全感的去使用這些專注力遊戲教材呢?

還是,你在孩子使用專注力遊戲訓練教材的當下,總帶著不耐煩的語氣或指正的語氣,告訴他應該這樣做、應該那樣做?孩子都是期望表現也期望被肯定的!做錯只需要再調整、修正就好,與其直接糾正孩子,不如詢問他、讓他思考「哪邊可以更好、什麼方法可以做得更好?

點我回目錄

#4專注力訓練機構才有效

坊間的專注力訓練機構、職能治療、感覺統合的課程或產品動輒上萬元,不過,這些專家、老師,對您孩子的性格、興趣、學習習慣並不了解,會需要花很多時間去熟悉孩子,甚至會需要家長花費許多金錢去做評估。

但是,各位家長有沒有想過,你一天當中接觸孩子的時間遠比上述機構的專家、老師多了許多。父母在家接觸孩子的時間,假設,每天下班回家後4個小時、假日兩天各16小時,一週下來,總共接觸52小時。然而,就算送孩子去專注力訓練機構上課,每週也只上一堂課1小時。

如果家長的教育方式沒有調整,那訓練機構的課程改善效果也非常有限。這是所謂「環境」對學習的影響,就好比學生在台灣學習英文口說,每天長時間接觸的人都還是講中文,這樣學習者很難真正講出一口流利的英文。因此,最適合培養孩子專注力的人,應該會是主要照顧者——爸爸媽媽

況且,如果機構的專注力訓練方式是孩子不喜歡的、排斥的,甚至是恐懼的(陌生的環境、陌生的師長),可能對孩子產生負面的效果。

孩子在學習過程中,最珍貴的就是他的學習動機,如果因為制式化的訓練而抹煞了孩子的學習動,那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情。

點我回目錄

專注力不足的解決辦法

Step1建立安心正向的環境

33在這邊分享一個著名的心理學家哈里·哈洛(HarryF. Harlow,1905-1981)所進行的「恆河猴實驗」,並且,哈洛也以此實驗發表了一篇名為《愛的本質》的論文。

腦洞烏托邦 – 恆河猴實驗(可從2分55秒開始至9分18秒)

哈洛將幾隻剛出生的猴子放進籠子中養育,籠子裡有兩隻假的母猴——一隻是帶放有母奶的鐵絲母猴;另一隻則是無母奶但觸感柔軟的絨毛母猴。

按照當年的理論與大眾的認知,小猴子應該更傾向於依賴能夠提供他母奶的鐵絲母猴。然而,結果完全相反,小猴子大多數的時間都依偎在柔軟的絨毛母猴身邊,只有在飢餓難耐時才會跑去鐵絲母猴那邊喝母奶,喝完又立刻回到絨毛母猴身邊。

哈洛的恆河猴實驗證實了愛源自於接觸所帶來的安全感,包含心理上的支持和肢體上的接觸,而不僅僅是單純的滿足最基本的生理需求。

33想請你思考一下,你是「慈母」還是「虎媽」呢?

當孩子處在焦慮的環境下,是不可能專心的。那孩子焦慮的點是什麼?可能是怕考不好、怕寫錯、怕粗心、怕被罵…,這些都源自於「親子關係」。

因此,若要孩子專心,家長必須給予孩子安全感與接納,在這樣正向的學習環境下,孩子才有辦法專注於學習。

在家長給予安全感的正向環境下,孩子才有辦法專心

點我回目錄

Step2練習只描述客觀事實

我相信看完第一點,你的心中可能會冒出疑問,覺得「有阿!我很愛我的孩子,給他很多安全感,可是他怎麼還是不專心」?

然而,其實很多家長都在無意間給予孩子主觀、情緒性的言論,這些負面的言論可能導致孩子自我否定,孩子可能會將失敗歸因於本身能力,覺得「我就是做不到」,並漸漸感到不可能改變。

因此,33想邀請你做一個簡單的練習,請你將孩子日常中「不專心的行為」事情發生經過完整記錄下來,沒有規定形式,請自由撰寫。

⚠️注意:如果現在是用手機觀看本篇文章的家長,請務必拿出紙和筆來記錄唷!

我這裡舉一個家長的例子:

小明(化名)在書桌前寫作業的時候,一直把抽屜打開,拿出裡面任意的玩具、物品出來把玩。我要沒收玩具時,他說:「蛤~那我可以先放旁邊嗎?我真的不會再玩了」,我回:「你每次都這樣說,還不是趁我沒看到又繼續玩?」於是,我把玩具強行沒收後,請他專心寫,他才心不甘情不願的坐正看回作業。結果,不久之後他突然說要去裝水、上廁所,我看答案寫地幾乎都錯,便說:「你先專心寫,認真寫完才可以去」我感覺小明都沒在思考,才會錯一堆,怎麼教也教不會。

上述例子,家長用了很多主觀的詞,例如:一直、每次、心不甘情不願、感覺都沒在思考、怎麼教也教不會

這些詞是非常主觀的,你說孩子每次怎麼樣,他真的每一次都是這麼做,毫無例外嗎?你說孩子都沒在思考,那他怎麼還寫得出東西呢?然而,這些主觀的詞帶有情緒,可能會間接影響到孩子。畢竟家長和孩子都會有情緒,當孩子在情緒籠罩下,你要他怎麼專心呢?

因此,接下來要請你將剛剛自由記錄的事情,改成陳述客觀事實

我也同樣舉剛剛的描述的事件為例:

小明(化名)昨天在書桌前寫作業的時候,把抽屜打開,拿出裡面的玩具、物品出來把玩。我要沒收玩具時,他說:「蛤~那我可以先放旁邊嗎?我真的不會再玩了」,但我還是把玩具強行沒收,並且請他專心寫,他便坐正看回作業。結果,不久之後他站起來說要去裝水、上廁所,我看他的數學算式,從算式回推他的思考方式,原來他是看到題目上,哥哥比弟弟「多」,就用「+」;弟弟比哥哥「少」,就用「-」,之前老師這樣教,他這樣寫有寫對,導致這次遇到不同的題型時,答案寫錯。

這樣才是客觀的事實,描述你觀察到的事件,用這樣的方式跟孩子溝通時,能減少情緒反應,也能盡量避免破壞親子關係。

如果你想確認你的敘述方式是否已修改為陳述客觀事實或有其他疑問,歡迎加入驚奇腦的Line官方帳號跟33分享,我非常樂意幫助你進行練習!

點我回目錄

Step3和孩子共同討論常規

你可能會好奇,為什麼要和孩子討論而不是由家長決定呢?

實際上,大多數的孩子有些時候表現出「問題行為」,是因為他想要找回對生活的控制權。請你想想看,你是不是常對孩子說不行呢?想玩電腦,不行!想玩玩具,不行!想出去玩,不行!然而,不行的原因有很多種,可能是考試沒考、可能是約定的事沒做到、可能是說謊的處罰等。對於這類沒辦法掌控自己生活的孩子,家長適時地給孩子做決定的權力是很重要的

況且,你設立的約定或給孩子的目標有符合兒童發展階段嗎?如果家長設定的目標超出孩子的能力範圍,例如:回家吃完飯後,一小時內完成作業,就可以玩電腦。這樣就算提高了孩子嘗試的意願,一次兩次他發現寫完後要訂正,訂正完早就超過時間了,那這個目標便不足以激勵孩子。

因此,你與孩子共同討論常規,便能幫助孩子制定一個更符合實際情況、孩子也更有機會能達到的目標,增強孩子的自我效能感,這樣孩子也會更有意願去執行。

點我回目錄

Step4持續進行專注力訓練

前面提到專注力是可以被訓練的,但這就像運動、學習各個科目一樣,不能夠三天捕魚兩天曬網,週一拚了老命運動、週二到週日放肆大吃;又或是孩子平時不讀書,考前才挑燈夜戰、臨時抱佛腳。

專注力訓練必須每天做一點,並持續練習《學習如何學習》的作者Barbara Oakley在書中提到分散學習的重要性,也用築牆來比喻,這就像是用磚頭蓋一道牆,需要一層一層穩固地基,如果沒有等水泥夾層變乾,而是在一天之內拼命築牆,牆壁就會一片混亂。(下圖為《學習如何學習》書本內頁)

因此,如果家中已經有購買專注力訓練教材的家長,請記得拿出來每天讓孩子寫一回!如果沒有購買過,可以加入驚奇腦的Line官方帳號,索取免費的專注力訓練教材唷!也可以點此查看專注力教材推薦清單。

點我回目錄

Step5鼓勵良好的具體行為

當孩子做出你所期望的行為時,例如:準時完成作業、主動收拾好書包等,你會稱讚他「你好乖!」、「你好棒!」嗎?如果會的話,你千萬要注意!

33過去在教課時,有開放家長在旁觀摩,偶爾會在中堂下課時,聽到家長跟孩子說:「你好棒!」,或者,學生有時候會跟我說:「我爸爸說我今天上課如果有乖的話,就會帶我出去玩」。但是,怎麼樣算很棒?怎麼樣算很乖?孩子真的知道因為什麼原因而被稱讚嗎

這些稱讚的用詞「好乖」、「好棒」、「好優秀」等,其實可能會將孩子培養成固定型思維,當下一次孩子沒辦法達成目標時,他便會覺得自己很差勁、沒辦法做到。

因此,家長必須練習鼓勵孩子時,講出孩子具體表現好的行為,例如:「媽媽今天沒有提醒你,你還是有自己主動收拾好書包,好棒!」具體指出孩子你希望孩子做出的良好表現,並給予鼓勵,能讓孩子清楚明確地知道自己是因為什麼事情而被稱讚的,下一次也更有可能再做到。

這種鼓勵具體行為的方式又稱為鑑賞式稱讚,有助於培養孩子的成長行思維,讓孩子知道、且願意去努力達成期望的目標。

延伸閱讀:孩子拖拖拉拉怎麼辦?教育心理學家教你這幾招,父母不必再打罵!

點我回目錄

結論

本篇文介紹了四個專注力不足常見的誤區,總的來說,其實就是家長是最適合培養孩子專注力的人選,但是,要避免將孩子貼標籤(除非真的嚴重影響其他人或自己的生活,必須醫療行為介入及服藥),並且使孩子保持學習動機而持續地練習

希望透過以上五步驟的解決方法,和你一起協助孩子建立一個正向的學習環境,進而培養孩子的專注力。

想瞭解更多好玩的專注力遊戲、大腦學習教學方法?

填寫下方表單,限時免費領取驚奇腦站長33獨家設計的《專注力遊戲學習手冊》內有超完整靜態紙本專注力遊戲與專注力遊戲互動攻略,讓你一次帶走好用又好玩的專注力遊戲體驗教材!並且手把手教你帶孩子玩出專注力!

後續也能持續收到《驚奇腦週報》,學習更多好用、好玩的兒童專注力遊戲與大腦學習教學方法唷!

如果還有任何問題,可以在下方留言與33一起討論~

Similar Posts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